沿边地区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是维护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出,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自主可控能力及韧性和安全水平。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李强总理在云南调研时指出,要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比较优势,加强政策协同,着力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加快引进优质项目,努力打造沿边开放新高地。
在国家加快构建“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背景下,沪滇协作以园区为重要载体,多层次谋布局、多类别优结构、多途径求突破,加快云南沿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步伐,积极打造沿边产业转移新高地。
沪滇两地不断强化对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空间布局的引导,打造“1+3+X+N”的园区共建体系,逐步形成“一核、一带、多点”园区发展空间布局。
为调动沪滇两省资源,以昆明市为龙头,围绕建设东西部协作先行与示范园区的这个“一核”,全力发展总部经济、数字化的经济,着力打造创业创新高地、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高地,成为全省工业发展核心增长极,助推滇中崛起。
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位于云南省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建设规划中,从产业、科创、服务等角度,全面制定了“1433”的战略发展规划。“1433”,即依托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园,实现沪滇经济合作的“物流贸易联动、新兴起的产业联动、高端服务联动、品牌资源联动”四大双城联动,通过“数字工业示范高地、工业创新策源高地、双碳工业实践高地”三个高地的打造,落地“沪滇合作临港中心、科技交流创展中心、数字工贸服务中心”三个中心。全面建成后,科技城占地282亩,建筑面积约达28万平方米,分为功能配套区、总部功能区、智能智造区、研发智造区和生产制造区五大区域,可满足多种面积段、不同产业类别的客户的真实需求。目前,20余家涉及生物医药、检验测试、新材料等行业的优质企业相继入驻,50余家企业签约,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正成为推动区域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的强劲引擎。
通过沪滇协作资源投入,加快建设河口—老街、磨憨—磨丁、瑞丽等3个沿边口岸,打造沿边开放的重要平台,助推沿边产业转移。
磨憨口岸位于云南省最南端,是中国通往老挝唯一的国家级陆路口岸。沪滇两地站在更高战略、更宽维度、更广视野,从规划层面构建了“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监督管理模式,上海普陀区、松江区、上海临港集团积极推动“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转型,通过打造“一芯·四城”空间格局,实现港城、产城、站城、康城“四城”互促发展,为东西部协作、承接产业转移预留广阔的发展空间。
瑞丽口岸快速推进“青浦—德宏协作共建产业园区”挂牌和实体化运行。目前,已建成并开放胞波商业街,有力地促进中缅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深化两国胞波情谊,充实了园区外籍人员的工作与生活,让企业用工更稳定。下一步,瑞丽口岸将以纺织服装产业为重点,深化与东部省份的产业协作,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发展。
河口口岸位于中国云南省红河州河口县城南端,徐汇区积极引入了北山国际冷链物流,建设一个集批发、零售、运销、加工、冷藏、保鲜、检疫、认证为一体的现代化冷链物流园区,为河口当地及越南地区农产品提供专业、规范、高效的冷链物流服务,吸引和聚集国内外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助力口岸经济稳步发展。
2023年7月,沪滇两地签约了7个省级合作的示范园区,之后上海的16个区和云南的16个州(市)逐步形成“16+16”园区共建体系,帮助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昭通市大关县沪滇协作产业园,自2021年闵行区对昭通市大关县开展东西部协作帮扶以来,双方确认共建产业园区机制,已成功帮助大关县引入企业5家。沪滇立足自身量大质优的硅矿和高岭土资源优势,以电瓷作为大关工业的主攻方向,致力打造“中国西部电瓷之都”金名片,引进云南盛达丰发展实业有限公司,实施300万件高压绝缘子和100万吨光伏玻璃砂生产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综合产值9.15亿元、税收1.15亿元。
保山咖啡产业园,通过上海市闵行区、保山市两地“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咖啡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厂房、购置咖啡生产设备,全力提升咖啡精深加工率。全力发展“咖啡+园区”经济,邀请中咖、比顿等11户咖啡企业入驻园区,改造提升咖啡精深加工生产线,基本构建了覆盖鲜果、生豆、烘焙豆、挂耳、速溶粉、冷萃冻干粉等产品的全链条咖啡生产加工体系,咖啡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70多亿元。
大理弥渡县沪滇协作数字健康产业园,是上海市与云南省合作共建的产业园之一,通过沪滇双方协作,引进了云南大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已建成4条双模检查乳胶手套生产线条生产线已进入安装调试阶段。计划到2026年建成36条生产线,成为全国最大的医用乳胶手套生产基地,预计可实现产值约45亿元,解决就业约5000人。
沪滇协作产业园区在产业聚集的同时,充分的利用上海市和云南省经济、资源、文化特色,双向互动、双向赋能、优势互补、一起发展,不断丰富产业种类、优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链全链条、集群化发展。
上海作为资源丰富的重要城市,通过投资与合作等多种方式,为高原地区的农业加工产业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全方位支持。从农产品销售到农业深加工,上海的这些资源输入正在潜移默化地推动产业升级。
闵行区对口援建昭通市大关县筇竹产业园以来,已分三期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建设了筇竹竹材加工标准化厂房。在援滇干部牵线下,浙江与大关本地企业一同成立大关山下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入驻产业园。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进驻、产业链的延伸、产品开发的多样化、市场的扩大、销量的增长,让筇竹特色资源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让大关人民真正从中受益。
墨江数字花卉产业园依托东西部协作平台,在上海市金山区援建支持下,立足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积极引进国际一流的自动化生产线,打造永生花标准化厂房,通过种苗孵化、生鲜花种植、永生花加工、花卉文旅、创新研发“五位一体”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推动传统鲜花产业精细化、绿色化、高端化、数字化发展,助力墨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全县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沪滇协作借用云南矿产资源优势,突出价值链趋向高端、产品链趋向终端,推动原材料向新材料提升,做大新能源新电池材料,打造特色鲜明的新材料产业生产基地,推动新材料产业向高端迈进。
2024年1月,安宁产业园区草铺片区举行年产3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一体化基地投产仪式,标志着全球最大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工厂正式投产。沪滇协作引入的上海杉杉锂电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营业产品为多规格锂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目前企业总投资120亿元,建设磨粉、改性、石墨化、二次包覆、碳化、成品加工六大工序车间,生产多规格锂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领域,主要客户为LGC、宁德时代、比亚迪、SKON、远景动力等国内外头部企业。项目全面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达150亿元,年上缴税收达1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达4000个以上。
2024年,马关特色产业园区依托沪滇协作平台,在虹口区的帮助下引进上海辕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纳米新材料项目,该公司目前已投资5000万元,计划通过上海分部在沪建设研发中心,以“上海资金+上海研发+马关材料+东部市场”模式,推动东西部经济、人力、技术等资源结合,运用马关都龙一级口岸的沿边优势,实现新技术材料跨境贸易不断发展。
沪滇协作倾力为共建园区的入驻公司可以提供服务保障,优化资源配置,引入网络销售理念,积极打造符合云南省省情的新型线上销售产业园,为云南经济发展和百姓增收开拓新路径。
普洱新经济产业园位于墨江县联珠镇,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该园区由上海新跃集团与云南墨江回归兴昱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联合打造。新经济产业园通过数字化运营提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服务、产业链服务以及物流资源配置服务,围绕建设“数字化客户服务平台”“普洱企业服务云平台”“直播电商孵化平台”打造具有墨江特色的创新数字产业园区。截至2024年11月30日,在新经济产业园注册市场主体达378家,平台累计营业额5亿多元,已然成为东西部协作的一张靓丽名片。
曲靖师宗县电商创意园在宝山区援滇干部帮助下充分的利用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师宗农特产品、师宗文化“聚起来”“走出去”“叫得响”。通过园区的直播平台,师宗的商品销售至全国各地,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让师宗各族群众的致富梦在网络站点平台得以成真。电商创意园成了曲靖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让数据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手机成为致富的“金锄头”,拓宽了乡村振兴致富路。
在园区建设中,沪滇两地一直在优化构架、完善政策、做强服务,积极引入上海产业园区管理理念,探索多元化园区开发模式,充分运用云南特色资源,共同打造高品质产业园区。
云南省各部门指导全省园区落实《云南省“十四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目标任务,组成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园区管理,使园区发展更规范、机制更健全。各州、市切实加强对园区的组织领导,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各县结合自己实际提出园区建设发展趋势。由上及下升级功能构架,帮助全省园区全方面提升、发展。
昭通市永善县成立以上海挂职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共建园区工作领导小组,工作组专人专班,为园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绘就民生福祉“规划图”。在缺乏规划编制资金的情况下,工作组依旧坚持规划先行,多方筹措并邀请上海及云南设计院专家团队到县当地考验查证,用时一个月,高水平编制永善县细沙易地搬迁产业园区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做好顶层设计,提高共建产业园规划编制质量。二是摸家底,理思路,谋定业态分布“大盘子”。在编制规划方案时,工作组同步组织有关部门召开细沙易地搬迁产业园业态分布专题研讨会,立足永善县产业基础和比较邻县优势,谋定农特产品加工、食品加工、中药材加工和服装加工为产业园主导产业,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避免园区产业同质化。同时也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最大限度提升园区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三是提高站位,科学调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跑出园区建设“加速度”。工作组把园区建设作为东西部协作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紧紧牵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压实主体责任,加强协调、督导力度,形成推动项目建设的强大合力;落实“一月一汇报,一月一调度,一月一巡查”工作机制。
沪滇协作围绕云南省“十四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政策先行,打破了地理、环境等限制因素,积极探索打造高品质产业园的新路径,不仅为云南省的产业园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沪滇两地的经济合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曲靖市会泽县易地搬迁安置区钟屏街道合作共建劳动密集型产业园,以沪滇协作为平台,坚持“要素跟着企业走”,逐渐完备差异化要素配置政策举措,统筹用地、融资、用电、用水等指标,确保入驻企业及时投产达效。通过组建劳动密集型产业招商专班,对接上海市各级合作交流部门,完善招商项目、目标企业、要素保障“三库”和总投资、年度投资、在建项目、拟建项目、在谈项目、拟谈项目“六清单”,建立定期会商、日常对接、行业洽谈、民间交流等机制。坚持“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做到“有需必应、无事不扰”。在产业园区先后注入援滇产业发展帮扶资金,通过“资产”与“运营”分离、“投融建管用”一体、“园中园”等模式,在上海援滇干部的参与下,先后成功引进云南奋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云南科世捷电机有限公司、盛之发机电会泽有限公司、会泽誉韵电子有限公司、会泽弘韵电子有限公司等电子产业、服装纺织、农产品分拣加工、商贸物流领域的33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园区,辐射带动以礼街道大型易地搬迁安置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在深化沪滇协作征程中,沪滇协作营商环境废物升级是撬动共赢生态的重要支点。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合理分配资源等措施,沪滇协作产业园区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和高效能服务,吸引着更多优质资源与项目汇聚于此。
昆明市在产业、要素、招商三个“一盘棋”的强力统筹下,部分县区挂职干部探索和实践跨区域产业协作新模式,形成了一批示范典型案例。如:东川区与寻甸县合作共建天生桥产业园区,西山区与富民县一同推动华润电力大兴药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落地建设,东川区与空港经济区跨区域流转招商引资项目,滇中新区与西山区加强跨区域流转项目沟通协作等,为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探索路径、创造经验、提供样板。同时,为全方面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破解核心区域空间受限、偏远地区项目缺乏、招商引资动力不足等问题,昆明积极推动“飞地”项目建设,打破各种局限,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把磨憨—磨丁合作区、沪滇临港科技城2个市级重点“飞地园区”,统筹确立为昆明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承载区,今年以来,通过跨区域协作机制,引入华彩光能、云南喆烨建筑等10个项目落地,计划总投资2.06 亿元。举全市之力优先推动“飞地园区”高水平建设,合力打造支撑昆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引擎。
沪滇产业园区建设,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培育主导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健全体制机制等,已成为沿边产业转移的承载区、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主阵地、招商引资的大平台。沪滇双方正以满腔热忱,继续携手共建,打造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区域协同、链条完备的园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格局,书写沪滇协作的新时代华章。